黃筱薇/核稿編輯
〔即時新聞/綜合報導〕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(Economics)頒發給土耳其裔美國經濟學家艾塞默魯(Daron Acemoglu)、英國裔美國經濟學家強森(Simon Johnson)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森(James A. Robinson),他們的研究表明支持民主和包容性制度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。香港作家馮睎乾15日分享其中2位得主,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過去的著作,精準預言了中國經濟發展,其理論如今得到印證,「沒有民主的國家即使風光一時,最後還是要吃草」!
馮睎乾15日在臉書發文:「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獲獎者的研究顯示,良好的制度是推動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,至於那些法治薄弱且制度性剝削民眾的社會,儘管經濟增長能曇花一現,卻往往無法持續下去。得獎者之一的阿傑姆奧盧(艾塞默魯)說,他的研究顯示了民主的重要性,但現在人們對民主的支持卻陷入低潮,令他擔心不已。」
馮睎乾表示,可以閱讀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在2012年出版的《國家為什會失敗:權力、富裕與貧困的根源(Why Nations Fail: The Origins of Power, Prosperity, and Poverty)》一書,了解他們的理論,這兩位學者考察多國歷史,仔細爬梳分析,嘗試解釋是什麼因素導致國家之間貧富懸殊。
他指出,對於這個問題,18世紀末的法國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(Montesquieu)提出「氣候論」,認為熱帶地區的人比較窮,是因為他們懶惰且缺乏好奇心,既不努力工作,也沒能力創新。「孟德斯鳩還推測,懶人通常也會受到專制者統治,這表明氣候不僅可以解釋貧窮,還可以解釋與之相關的一些政治現象,如獨裁。」
馮睎乾表示,艾塞默魯與羅賓森認為,「相比氣候、地理和文化等因素,政治和經濟制度才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富是貧的關鍵。制度主要分為兩大類,一是有利於繁榮昌盛的『廣納型制度(inclusive institutions)』,二是導向貧窮衰敗的『榨取型制度(extractive institutions)』。」
馮睎乾解釋:「所謂『廣納型制度』,指一個社會的政治權力多元分配,不會集中於少數人手上,法律和秩序得以確立之餘,市場也有一套公平機制,保障私有產權不受侵害,廣泛群眾也有機會共享經濟成果,由是誘發每個人專注於自由生產、投資與創新的經濟活動。在這種廣納制度下,人人皆各展所長,市場趨向開放多元,也激發出『創造性破壞(creative destruction)』,即不停創新,取代過時的事物,國家便可走上繁榮富裕之路了。與之相反的『榨取型制度』,指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皆被少數人壟斷,私人產權難獲保障,民間不願儲蓄,也沒動力生產、投資及創新,導致經濟發展難以持續。」
馮睎乾說,艾塞默魯與羅賓森斷言,「榨取型制度是不會持久的,原因有二。第一,持續的經濟增長需要創新,而創新與『創造性破壞』是分不開的,但創造性破壞同時也會動搖既有的政權,掌權者害怕這種變化,必會扼殺任何創新,所以在這種制度下萌芽的任何增長,最終都會化為泡影。第二,主導榨取型制度的少數人能夠獲得龐大利益(代價當然是犧牲社會大多數民眾),所以政治權力會被各方覬覦,大家明爭暗鬥互相傾軋,導致政治長期動盪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經濟制度自然也被波及,無法確保恆久健全的發展。」
馮睎乾表示,說到榨取型制度,相信很多人都會馬上想到近30年來趾高氣揚、吹噓經濟增長的國家,「毫無疑問,中國政治走的是榨取型路線,那為什麼又會發生近30年的『經濟奇蹟』呢?」2位作者在書中也作了解釋:「(中國)過去30年的成功增長,是因為它的經濟制度有一根本變化,從榨取制轉向顯著更包容的廣納制,但高度威權、榨取型的政治制度令這個廣納制變得更困難,而非更容易。」
他指出,「《國家為什會失敗》問世那一年,習近平剛剛上台,2位諾獎得主已神機妙算指出,中國依賴引進外國技術和出口低端產品的經濟增長,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,『然而中國的增長也可能會結束』。中國經濟前景在2位作者眼中,簡言之就是『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』。他們估計,中共及中國經濟菁英將在未來幾十年牢牢抓住權力,在這種情況下,歷史和他們的理論表明,『具有創造性破壞和真正創新的增長不會到來,而中國耀目的增長率亦將慢慢化為烏有』。」
最後馮睎乾直言,如今12年過去,中國經濟發展果然像艾塞默魯與羅賓森預言般逐漸「清零」,他們的理論再次得到印證,這個諾貝爾獎當之無愧。「從今以後,如果有人跟你說『民主可以當飯吃嗎?』你不妨這樣答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說可以』,而且他們精準地預言了,沒有民主的國家即使風光一時,最後還是要吃草!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超神 作家揭12年前精準預言中國困境
Comments